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872231694202671822&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216130536bc0a88580000a&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872231694202671822
黨的二十大報告第八部分以“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為題,對宣傳思想文化和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和“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五方面使命任務。
新聞戰線須按照黨中央要求,自覺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發揮自身職業優勢和專業特長,按照二十大報告對文化建設的定位和要求,筑牢新聞宣傳輿論主陣地,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努力做好信息傳播、新聞宣傳、輿論引導和社會服務工作,為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使命任務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提供強大輿論支持。限于篇幅,本文將著重對“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作些解讀和闡述。
按照二十大報告的要求,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首先必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即要始終立足于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這一基礎,認真研究并準確把握中華文化基本問題,竭盡全力為弘揚中華文化思想精髓、維護中華文化歷史傳統、豐富中華文化精神內涵,發揮好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作用。
其次,要增強中華文化自信。即要始終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充滿信心,要以高度的思想定力和文化自覺去傳播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包括了5000年華夏文明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些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同時“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因而有著無比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因此,“文化自信”相比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增強中華文化自信,就可以確保我國意識形態領域能夠更好地抵御西方消極文化和價值觀的滲透和侵蝕,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正確輿論導向,為“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貢獻力量。
第三,要用好中華文化資源。即要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人民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豐富資源,尤其要努力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通過有效的國際傳播,用海外受眾聽得進、聽得懂、能接受的話語表達,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中國政府和人民生動、真實、全面,而又可信、可愛、可敬的形象,引導國際社會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和了解中國,塑造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努力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和經濟實力相匹配的國際傳播力影響力。
第四,要凝聚起中華文化的磅礴力量。即要匯聚起聚合了中華民族大家庭所有成員民族文化精華和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人民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偉大中華文化的豐富資源,引導全國人民唱響奮進新時代的壯麗凱歌,壯大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的磅礴力量。結合新聞戰線自身特點,就是要積極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宣傳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宣傳全國各族群眾的勞動創造和奮斗精神,凝聚起全國各族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輿論力量,營造出舉國上下跟黨走、齊心協力奔小康的良好輿論氛圍,為黨和人民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廣西大學特聘君武榮譽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兼新聞傳播學科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