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關系人類的生存生活,也關系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無數事實說明,氣候變化對人類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全球性的,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因此需要世界各國的齊心應對和共同治理,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和自覺奉獻。
2020年9月22日,我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正式提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按此目標,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一戰略決策不僅體現了我國立足國內、胸懷世界,以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決心和努力,也彰顯了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上的責任和擔當,助力我國由全球氣候治理的“參與者”“貢獻者”向“引領者”的轉變。
在推動全社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氣候傳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鏈條。為了推動氣候傳播工作,我于2010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了國內,同時也是發展中國家第一家旨在研究氣候變化和氣候傳播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機構和智庫平臺——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十幾年來,項目中心秉持國際國內“兩路并進,雙向使力”的理念,提出并積極推廣建構政府、媒體、NGO、企業、公眾和智庫“5+1”的氣候傳播行為主體行動框架,系統開展氣候傳播理論研究,初步建立起了氣候傳播學的理論框架,為深入研究氣候傳播,建構科學的氣候傳播學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奠定了基礎。我們的研究成果與行動實踐受到專家的肯定和社會的認可,在國內外均產生了積極影響。2019年,由我牽頭,以項目中心和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名義,成功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理念背景下我國氣候傳播的戰略定位與行動策略》,提升了氣候傳播研究在國家社科領域的關注度和影響力。
為展現近年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方面取得的成果,推動“5+1”六個行為主體相互配合、支撐和聯動的科學、高效的氣候傳播行動實踐,項目中心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組組織全國數十位氣候傳播理論研究和行動實踐領域的專家學者與社團機構,歷時三年時間,完成了《為氣候行動鼓與呼——中國氣候傳播典型案例集萃》一書的撰寫工作。
(二)
此書按照“5+1”氣候傳播行為主體行動框架,收集整理了近些年來我國政府、媒體、企業、NGO、公眾和智庫的一些機構和個人,在踐行生態文明和低碳發展理念,開展氣候傳播方面的典型案例。
政府作為氣候傳播的主導者,承擔著思想引領和政策指導作用。自2011年南非德班氣候大會開始,中國代表團在每年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均設立中國角,向國際社會明確傳遞中國政府在氣候變化領域的措施和成效,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國在氣候變化領域的開放度,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案例《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國角:表達中國態度,展示中國行動,增進國際了解》,首次向社會詳細講述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國角的氣候傳播活動,字里行間讓我們感受到了傳播對于推動國際氣候合作和建構中國國際形象的巨大作用。全國低碳日是面向公眾普及氣候變化知識,宣傳低碳發展理念和政策,鼓勵公眾參與節能減排行動的宣傳活動。自2013年開展以來,提高了公眾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意識,增進了公眾節能減碳行為。在這兩篇案例之后,深圳、珠海、鶴壁、谷城、嘉興、閔行等不同規模城市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經驗一一展現。這些案例都在表明,在中國,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已經成為大大小小的城市的共同選擇。不同層級的政府,都在各自的管轄范圍承擔著氣候傳播的主導者角色。
媒體作為氣候傳播的引導者,承擔著信息傳播和輿論引導作用。在本書中,我們精選了人民網、中新社、中國天氣網、中國環境報、今日中國雜志社、人民畫報等媒體的氣候傳播敘事策略。閱讀這些案例,能夠為不同形態媒體如何扮演好氣候變化議題設置者、氣候變化知識解釋者、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溝通者和氣候變化輿論引導者的角色,起到借鑒作用,比如人民網,在內容上以宣傳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大政方針、我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過程中取得的成就、各地綠色低碳發展推進狀態以及倡導并推進公眾參與低碳行動為特點,在策略上則具有全媒體內容矩陣、多媒體表現形態、多點位雙向互動、國際國內雙視角、貼近公眾動員等特色,因而在提升國家形象、增進公眾了解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一些創新型互聯網應用例如微信小程序、手游也被作為新媒體形態應用于氣候傳播中,例如2019年10月18日至27日,在武漢舉辦的2019中國?武漢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是中國首次承辦國際最高級別的綜合性軍事體育賽事,《“低碳軍運”小程序:打造首個碳中和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向人們講述了賽事背后不為人知的碳中和故事。
在中國,各類行業組織與社會組織近年來發展迅速,成為氣候傳播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們承擔著推助者角色,發揮著民意表達和社會溝通作用,在引導公眾實現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方面功不可沒。我們收集和整理的案例包括:民促會、綠發會、標新科普研究院、能源基金會、樂施會、創綠研究院、綠色和平、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綠色光年、根與芽、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新世紀限塑同盟等,這些案例,既是各組織推助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寫照,也是我國社會公益組織不斷發展壯大的見證。
企業作為氣候變化的擔責者,承擔著節能減排、綠色生產的責任,應該借助氣候傳播推進企業低碳經濟轉型,建構低碳綠色企業文化,做好企業社會責任傳播,展示勇于擔責的企業形象,向消費者傳播低碳綠色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模式。基于這樣的理念,我們收集整理了湖北碳市場建設、中國建設銀行的綠色金融、國家電網的清潔能源轉型、寶鋼的低碳轉型、蒙牛的綠色生態牧場、格力的“從低碳到零碳”戰略、比亞迪的綠色出行方案以及萬科、華僑城、螞蟻森林、叫板披薩等不同地域、行業和規模的企業的綠色轉型發展經驗。同時,通過蘇州工業園區創建綠色低碳發展園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兩個案例,我們管中窺豹,可以獲知我國在推進工業綠色轉型方面所做的種種努力。閱讀本部分案例,可以明顯的感受到,綠色低碳發展正成為越來越多企業主動加入的新賽道。
公眾作為綠色低碳生活的主體,是氣候傳播的重要參與者,應該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積極投身綠色低碳簡約的生活方式,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力量。在該部分,我們收集整理了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賈峰、中國氣象局高級工程師卞赟等積極從事氣候傳播的精彩故事,他們不僅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杰出成就,還以個人身份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是各自領域氣候傳播活動的翹楚。當然,我們也觀照到了普通人的應對氣候變化行為,如中國民間環保大使田桂榮、9歲成都女孩黎子琳、跨國情侶余元與男友Joe、快手主播“冰川哥”王相軍、廣西的氣象山歌、西安的張力和羅海燕老師以及云南大理農村的村民、青藏高原的牧民的故事等等。從個體到群像,可以感受到,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在中國,綠色低碳正成為文明新風尚。
智庫作為氣候傳播的六大行動主體之一,在氣候傳播認知調查、傳播策略、傳播效果研究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近年來我國氣候傳播領域的智庫有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廣西大學氣候與健康傳播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中國觀察智庫、武漢大學氣候變化與能源經濟研究中心、綠色低碳發展智庫伙伴等,在氣候傳播領域均作出了突出貢獻。閱讀這些案例,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的了解智庫組織在氣候傳播中所發揮的決策咨詢作用。
除了上述以六大行為主體作為不同類型展現典型案例之外,我們還特設了一組“綜合案例”,介紹了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和5位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領域優秀個人,即項目中心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趙啟正、項目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杜祥琬、項目中心主任鄭保衛、項目中心形象大使宋英杰、項目中心顧問黃浩明,以及6位項目中心團隊的骨干成員:付敬、王彬彬、李玉潔、張志強、徐紅、楊柳。閱讀這些案例,可以幫助讀者了解這些機構和個人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好氣候傳播所做的貢獻和所取得的成果,獲知他們的一些生動事例和感人事跡。
(三)
縱覽全書案例,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一是站位較高。我們提出中國的氣候傳播應該遵循“兩路并進,雙向使力”的傳播策略,即在國際層面要通過氣候傳播促進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目標的落實,在國內層面要通過氣候傳播動員全社會力量形成應對氣候變化共識,采取節能減排、綠色發展和環境保護的一致行動。本書在案例征集過程中,特別注意從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的大視野和大格局出發,從“內促高質量發展、外樹負責任形象”的戰略高度,突出以中國理念和中國實踐引領全球氣候治理新格局,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展現我國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
二是內容全面。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5+1”氣候傳播行為主體行動框架,基本上涵蓋了氣候傳播的所有傳播主體。我從2009年的哥本哈根會議開始,關注中國和國際社會的氣候治理問題,連續多年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其中一個深刻的感悟就是,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由于不善傳播,常常被西方社會忽視,甚至被誤解。本書將十多年來發生在中國的低碳發展精彩故事一一再現,內容全方位地覆蓋了政府、媒體、NGO組織、企業、公眾以及智庫等行動主體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告訴全世界,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不僅是務實的,更是負責任的!尤其是本書中首次披露了趙啟正主任、杜祥琬院士、以及宋英杰、黃浩明等社會知名人士低調務實從事氣候傳播的案例,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價值觀有力回應了西方社會對中國別有用心的誤解。
三是啟示性強。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優秀的傳播者。為了動員更多組織和公眾加入到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來,成為低碳達人,我們不僅要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更要推廣“傳播+”行動。本書作者多為新聞與傳播領域的學者或業界專家,在進行案例研究的過程中,特別關注案例的傳播策略、傳播效果以及相應的經驗啟示。因此,不論是政府還是媒體、NGO、智庫等組織,抑或每個普通人,都可以從這些案例中得到如何進行氣候傳播的啟示,提高氣候傳播水平,讓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走進千家萬戶。
(四)
徜徉在70多個案例之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氣候傳播從最初的一個窄小領域,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壯大,在我國已經漸成“氣候”!我們更可以感受到,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克服自身經濟、社會等方面困難,實施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戰略、措施和行動,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應對氣候變化取得了積極成效,為國際社會做出了榜樣。
當然,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新征程中,還需要政府、企業、媒體、各類組織以及社會公眾繼續加力。藉由本書的問世,我們希望政府作為主導者,能夠發揮出更高水平的思想引領和政策指導作用;媒體作為引導者,能夠發揮出更高水平的信息傳播和輿論引導作用;行業組織與社會組織作為推助者,能夠發揮出更高水平的社會推助和民間聚合作用;企業作為擔責者,能夠繼續承擔起節能減排,綠色生產,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多作貢獻的責任;社會公眾作為參與者,能夠更加積極投身綠色低碳簡約的生活方式,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力量;智庫作為決策咨詢者,能夠為政府決策及其他行為主體更好地發揮作用,提供科學引領和專業指南。
總之,希望各位朋友能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共同努力、協同發力,一起推進“碳達峰和碳中和”進程,為實現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和美好世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努力使氣候傳播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真正形成大氣候!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理念背景下我國氣候傳播的戰略定位與行動策略》(19AXW006)的研究成果之一。眾多專家學者以及氣候傳播實踐者為本書問世作出了積極貢獻。特別要感謝在案例征集過程中徐紅、蘇武江、覃哲、王彬彬四位老師所做的大量溝通聯絡工作;感謝崔磊磊、張志強、李玉潔、徐紅、蘇武江、覃哲、趙新寧、王青、王陽、王春暉、鞠佳、欒彩霞、劉佳、羅桂湘、李興齊、劉逸靈、雷笑、張永寧、李曉喻、周琳等撰稿人的辛勞付出。
全書由徐紅和蘇武江負責統稿工作,他們對所有案例進行了逐篇逐句的修改,為確保全書案例的體例一致和寫作規范付出了艱辛勞動。同時,也感謝編委會成員為本書的編著所做的貢獻。最后,感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編輯為本書的出版給予的支持和幫助。
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主任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廣西大學氣候與健康傳播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首席專家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兼新聞傳播學科召集人
鄭保衛
2022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