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3-04-06&code=004&xuhao=1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韓林海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要發揮高校特別是“雙一流”高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加強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源源不斷地造就規模宏大的基礎研究后備力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礎研究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對切實加強基礎研究作了系統部署,是推動我國新階段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和可靠向導。
面對國際科技競爭不斷向基礎研究前移的格局,加強基礎研究,從根源和底層邏輯上解決“卡脖子”關鍵技術問題,是我們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需要。作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廣西高校應立足國情、區情,強化使命擔當、發揮自身優勢、積極主動作為,肩負起培養基礎研究人才、加強原始創新能力、服務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需求的重任。
培育高水平創新團隊,打造基礎研究人才高地
與東中部地區相比,西部高校基礎研究積累不夠、原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創新源頭供給不足,基礎研究人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特征明顯。因此,位于西部的廣西高校應在高水平人才培養上下功夫,下氣力打造體系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助力建設區域性人才集聚區和面向東盟的國際人才高地,發揮“磁場效應”引才聚才,為科技人才特別是青年科技人才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涌現。
打造體系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匯聚英才激發創新活力。堅持“四個面向”,將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相結合,圍繞物理、數學、化學化工及材料學等領域建設引領和輻射廣西、我國西部地區及東南亞地區基礎研究和創新發展的高端研究平臺,努力打造面向東盟的國家級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探索與東盟國家聯合開展基礎研究的新模式,提升廣西原始創新能力。通過大平臺吸引大團隊、承接大項目,構建起“首席科學家+學術帶頭人+學術骨干”的創新團隊模式,形成基礎研究的傳幫帶效應。創新人才政策,形成制度優勢,通過政策與平臺“雙優勢”吸引匯聚國內外一流基礎研究人才。加大各類人才計劃對基礎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擔重任,壯大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和一流創新團隊規模,激發創新動力、研究活力。
完善基礎研究人才激勵保障機制,營造良好學術創新氛圍。拓展科技工作者開展基礎研究自由探索的空間,設立“基礎研究特區”,對具有深厚研究基礎、顯著研究優勢及科學家精神的科研人員,擇優進行長期穩定的資助,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引導研究人員心無旁騖潛心開展基礎研究、突破研究邊界、產出創新成果。充分考慮基礎研究的差異化特征,完善符合基礎研究特點和規律的長效多元評價體系,以貢獻度、開放度和創新潛力為導向,注重科研成果原創性、突破性、引領性,為長期深耕基礎研究、“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科研人員營造良好環境。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扎實培育創新文化,廣泛宣傳基礎研究等科技領域涌現的先進典型,教育引導廣大師生傳承老一輩科學家以身許國、心系人民的光榮傳統,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持續營造尊重知識、熱愛科學、積極向上的學術創新氛圍。
創新人才培養生態,培養基礎研究后備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科技突破的生力軍。高校應充分發揮學科門類齊全、學術底蘊深厚的優勢,培育基礎研究后備軍,提高人才供給自主可控的能力。
創新人才培養生態,夯實學生原始創新能力基礎。深化基礎學科專業、課程改革,全面推行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式課程改革,強化學生思維訓練與創新素養培育。優化基礎學科教育體系,針對不同學科專業基礎與知識結構需求,探索基礎學科公共課分層分類教學模式,有計劃、按階段、分層次夯實基礎學科高質量發展。加強與國內一流高校、東南亞知名院校的合作與交流,促進基礎學科人才和平臺等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共用,依托重大科研項目、校內外優質基礎學科平臺和科研基地,實施人才聯合培養項目,大力培養創新人才,進一步拓寬學生視野、提升其研究能力,加快形成基礎研究人才發展的戰略支點和“雁陣”格局。
不斷優化基礎研究后備人才選拔培養機制,提升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質量。向教育部積極爭取成為西部高校“強基計劃”試點學校,深入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繼續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卓越系列專業、現代產業學院等分類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建立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機制。探索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方案,充分調動企業全方位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將“教育—產業—創新”三位一體有機融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基礎知識的應用價值。全面優化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方案,完善本—碩—博貫通式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效率和效益,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基礎研究后備人才。
推進有組織科研,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發展中解決卡脖子技術的關鍵基礎問題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經濟高質量發展急需高水平基礎研究的支撐,需求牽引、應用導向的基礎研究戰略意義日益凸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起來。廣西高校應以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從重大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論問題,并凝練出基礎研究關鍵科學問題,將科學研究的自由探索和有組織科研有機結合,打破學科壁壘、優化資源配置、強化力量集成、提高科研效率,形成科研攻關整體合力,協同攻克“卡脖子”問題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難題。
加強基礎研究統籌布局。廣西高校應在自治區統籌謀劃下加強以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為目標的基礎研究布局,注重解決在服務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重要部署過程中產生的制約產業發展的共性問題。加強重大應用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項目部署,以應用研究帶動基礎研究發展。
優化產學研用合作機制,著力破除合作障礙,構建政府、學校、企業多元參與經費投入、人才引育、學科融合發展的新態勢。與行業部門、企業、戰略研究機構建立長效溝通機制,根據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共同研判科學前沿和戰略發展方向,多方凝練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一線的重大科學問題,使科研人員能夠真正深度參與國家及區域發展重大戰略項目、國際前沿科研項目,通過利用我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開展高效協調的有組織科研,力爭在基礎研究領域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策源地。
廣西高校要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發展提出的“五個更大”重要要求,把扎根八桂大地與服務國家戰略結合起來,把解決廣西的問題與攀登科學高峰連接起來,聚焦國家所需、廣西所能、未來所向、產業所困開展重大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立重大基礎研究統籌布局機制,匯集優勢學科力量,強化學科交叉融合,集中力量在重大基礎設施、粒子天體物理及探測技術、珊瑚礁保護、生物多組學、綠色輕化等領域開展前瞻性、原創性研究,力爭在若干重大基礎科學問題上實現突破,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務國家戰略和廣西發展的能力,打造區域科技創新高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貢獻力量。
(作者為廣西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