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ccpph.com.cn/ccpph_syds/ccpph_dsydzx/202304/t20230407_367623.html
人民出版社 www.ccpph.com.cn 2023-04-0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出版圖書《為氣候行動鼓與呼——中國氣候傳播案例集萃》
鄭保衛:中國氣候傳播的擎旗者
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成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
王青

圖1 鄭保衛主任在2016年馬拉喀什聯合國氣候大會氣候傳播邊會上致辭
“我們要把氣候傳播的旗幟舉得更高,工作做得更好,隊伍練得更強,聲音傳得更響,要讓氣候傳播之花遍地開放,在中國,乃至在世界真正形成大氣候,為促進美麗中國和健康中國建設,為實現氣候變化全球共治、公共衛生和健康生活人人共享的美好愿景做出更大貢獻!”
這是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主任鄭保衛教授在“中國氣候傳播十年暨2020氣候與健康傳播研討會”上發出的肺腑之言,許下的美好意愿。
近幾十年來,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程度不斷加劇,洪水、颶風、暴雪、冰凍和熱帶氣旋等極端天氣事件頻頻發生,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威脅,為人類拉響了紅色警報。氣候問題已成為當下國際社會不可回避而又最受關注的熱點話題。
要使氣候變化問題在全社會引起重視、形成共識,并引導公眾自覺投入應對行動,離不開“傳播”這個至關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手段和途徑。而在中國率先關注氣候傳播問題,高舉“氣候傳播”旗幟的便是鄭保衛。可以說近十幾年來,中國氣候傳播從揚帆起步砥礪前行,到茁壯成長漸成氣候,其間一系列不菲成績的取得,離不開鄭保衛的謀劃決策、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
一、勇于開拓:引領氣候傳播進入大眾視野
鄭保衛教授是我國著名新聞學者,在學界有很高知名度和影響力。他1981年研究生畢業后長期從事新聞教育工作,2002年離開工作了16年的新華社,作為引進人才回到母校,受聘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這個中心是教育部所屬4家新聞學與傳播學重點研究基地之一,擔負著組織協調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科研攻關的任務,而研究如何通過新聞傳播來促進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是中心的要旨所在。
鄭保衛關注氣候變化及其傳播問題始于2009年,正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引發了他對氣候變化及其傳播研究的興趣,并促使他將氣候傳播帶入了大眾視野。
2009年,第15屆聯合國氣候大會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這次大會被視為國際社會共同遏制全球變暖行動的一次重要會議。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自率團參會,會上會下奔波忙碌,做了大量工作。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次大會的結果卻與人們的預期相去甚遠,會議最終沒能通過一個令人滿意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會前人們關注的五大關鍵性問題也都沒有解決。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些西方政治人物和新聞媒體無視事實,采取“污名化”和“甩鍋”手段,把會議未能取得積極成果的責任推到了中國頭上,有家西方媒體竟然以《中國“劫持”了哥本哈根會議》為題作了報道,矛頭直指中國。
這一結果引起了當時正在關注此次大會進展情況的鄭保衛的思考——到底該如何看待我國政府、媒體和NGO在這次大會上的表現?怎樣總結其中的經驗和教訓?從哪些方面改進我們的傳播工作,提升政府的談判技巧以及政府、媒體和NGO應對國際談判、處理氣候變化及其傳播領域各種問題的能力?他認為,作為教育部所屬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的負責人,有必要從新聞與傳播的角度介入氣候變化及其傳播問題的研究。
恰在此時,時任《中國日報》負責環境報道的付敬(鄭保衛教授在中國新聞學院任教時的學生)和香港樂施會傳播官員王彬彬來到中國人民大學拜訪鄭保衛老師。他們向鄭老師介紹了哥本哈根會議的見聞和體會,表達了對西方媒體借機攻擊我國的不滿,并且建議將氣候變化傳播問題作為課題進行研究,以提升我國政府、媒體和NGO氣候變化傳播能力和水平。出于共同的認識和責任擔當,三人一拍即合,順利達成合作協議,并決定立即組建團隊著手研究氣候變化及其傳播問題。
2010年4月,正值萬物生長、春意盎然之際,“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以下簡稱“項目中心”)應運而生。作為中國乃至發展中國家第一個專門從事氣候傳播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智庫機構,項目中心的建立寄托著鄭保衛對中國氣候傳播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希望。為了盡快啟動研究工作,鄭保衛聘請時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曾任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被稱為“中國政府形象大使”的對外宣傳和公共關系領域的著名專家趙啟正教授,和國際傳播專家、新華社原副社長兼常務副總編輯馬勝榮擔任項目中心顧問。中國氣候傳播研究自此起航。
項目中心成立以后立即啟動了“后哥本哈根時代政府、媒體、NGO角色及影響力研究”項目。鄭保衛為該項目設計了“七步戰略安排”,帶領團隊分別對參與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中國政府、媒體、NGO及其他相關機構進行訪談,收集資料,開展研究。5月16日,項目中心舉辦了第一次國際學術會議:“氣候·傳播·互動·共贏——后哥本哈根時代政府、媒體、NGO的角色及影響力研討會”。鄭保衛在會上詳細闡釋了作為會議主題的四個關鍵詞——“氣候、傳播、互動、共贏”的內涵,初步提出了氣候傳播需要政府、媒體、NGO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四位一體”行動框架。
由此,鄭保衛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成為國內第一個專門致力于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研究機構的負責人、第一個啟動氣候傳播項目的學者、第一個在國外舉辦氣候傳播國際論壇的高校科研機構負責人、第一個出版氣候傳播研究專著的作者……是他,將氣候傳播帶入大眾視野,為中國氣候傳播開掘出一片廣闊天地,可以說鄭保衛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氣候傳播開拓者和領路人。
二、長于行動:推進氣候傳播走向民間社會
鄭保衛深知,應對氣候變化是一種社會行動,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與廣泛參與。自2010年開始氣候傳播研究以來,他一直活躍在氣候傳播實踐推廣的前沿,以自身實際行動踐行和傳播氣候傳播理念,為中國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投入了大量精力。
1.搭建交流平臺,舉辦氣候傳播研討會
十余年來,鄭保衛以項目中心主任身份應邀出席或主持舉辦了數十場氣候傳播學術會議。2011年9月,項目中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了“氣候傳播戰略研討會”。鄭保衛在大會致辭中提出,要構建起政府、媒體、NGO、企業和公眾“五位一體”的氣候傳播行為主體行動框架,即“政府是主導者、媒體是引導者、NGO是推助者、企業是擔責者、公眾是參與者”,通過有效的傳播策略,增進五個行為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逐漸形成全民應對氣候變化的體制和機制,增強全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促進“低碳”和“綠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并且共同用行動去促進這一目標的實現。
2013年10月,鄭保衛帶領項目中心團隊聯合耶魯大學氣候傳播團隊共同在北京舉辦了“2013氣候傳播國際會議”,這是世界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一次氣候傳播國際會議。鄭保衛教授以會議主席、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的身份作大會致辭。他指出此次會議一是要為各國專家學者提供學術交流平臺,打造氣候傳播研究的學術共同體和人際網絡;二是要厘清氣候傳播的基本理論,探討氣候傳播理論與知識體系的建構思路;三是要研究政府、媒體、NGO、企業和公眾等傳播主體的角色定位及其傳播戰略、策略和方法。
2016年12月,項目中心聯合中國傳媒大學共同舉辦“綠色發展與氣候傳播研討會”,這是黨中央提出包括“綠色發展”在內的“五大發展理念”并將其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高度后,項目中心舉辦的第一次專題研討會。會上,鄭保衛指出:“如今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已成為‘十三五’時期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引。因此,解讀綠色發展的內涵,傳播綠色發展的理念,推廣綠色發展的行動,應該是當前氣候傳播的一項重要任務”。
除親力親為主持舉辦學術會議以外,據不完全統計,鄭保衛這些年還應邀參加了10余場氣候傳播高層會議,如2011年由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共同主辦的“應對氣候變化與綠色低碳發展高級別國際研討會”、2014年由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主辦的“2014中國低碳發展戰略高級別研討會”等。
通過搭建學術交流平臺,舉辦學術會議,鄭保衛帶領項目中心團隊同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媒體機構和民間組織人士等交流研究心得,展示研究成果,表達立場觀點,以自身實際行動不斷為中國氣候傳播鼓與呼,為推進項目中心工作不懈努力,從而擴大了中國氣候傳播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2.組織研究隊伍,壯大研究團隊
在項目中心成立之初,鄭保衛就組建起了一個三人核心團隊,項目中心執行主任王彬彬和副主任李玉潔成為鄭保衛主任的左膀右臂。之后,鄭保衛教授門下的多位學生李鵬、李文竹、宮兆軒、李剛存、任媛媛、楊柳、李曉喻等,相繼加入研究隊伍成為主要成員。另外,從2012年起鄭保衛教授又開始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定向招收氣候傳播方向博士生,王彬彬、張志強、楊柳先后師從他攻讀氣候傳播方向博士學位,成為研究團隊學術骨干。
為了借助各領域專家的智力支持,提升氣候傳播理論研究和實踐推廣的質量與水平,鄭保衛積極籌劃和聯絡,先后組建了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顧問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時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中國氣候談判代表團團長解振華,以及時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受聘擔任了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時任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杜祥琬院士和中國水科院水資源研究所所長王浩院士受聘擔任了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這些被鄭保衛稱之為“貴人”的領導和專家,在項目中心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推廣工作中給予了及時有效的指導,使得項目中心的工作一步一個臺階不斷發展提升。
“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投入到氣候變化和氣候傳播理論研究與行動推廣之中。……我們希望通過此次研討會,能夠為全國氣候傳播研究學者提供學術交流的平臺,同時打造氣候傳播研究學術共同體和人際網絡,起到凝聚共識,壯大隊伍的效果”,這是鄭保衛教授在2016年的“綠色發展與氣候傳播研討會”開幕式上所表達的殷切期望。
2020年,在“中國氣候傳播十年暨2020氣候與健康傳播研討會”上,了解到此次參會人員中有很多在校研究生,他格外高興并再次呼吁:“我們特別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人自覺加入到氣候與健康傳播理論研究和行動推廣的隊伍中來,與我們一道攜手并進、奮勇前行,去為適應、減緩和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生態文明、綠色發展,促進公共衛生和健康生活,建設美麗中國和健康中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鄭保衛的組織聯絡和指導幫助下,2016年中國傳媒大學組建了“綠色低碳發展與品牌傳播研究中心”,2017年河南新鄉學院組建了“中原氣候傳播研究所”,2018年廣西大學組建了“氣候與健康傳播研究中心”,青島大學、中南民族大學也在籌劃組建相應機構。如今全國氣候傳播研究人員已建起數百人的聯系網絡,氣候傳播之花正在祖國大地四野綻開,我國氣候傳播團隊越來越壯大。
3.開展調研活動,呼吁社會公眾積極參與
為進一步推進氣候傳播落到民間、走進人心,鄭保衛帶領項目中心團隊堅持開展調研和推廣活動,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影響。
2012年6月,為落實項目中心提出的“兩路并進、雙向使力”的行動策略,切實推動氣候傳播的社會推廣與公眾動員工作,項目中心啟動了“氣候變化和氣候傳播進社區、進校園、進農村、進企業”活動,邁出了向公眾普及氣候變化知識的第一步。在啟動儀式致辭中,鄭保衛呼吁:“應對氣候變化問題,要靠社會的關注和公眾的投入,……希望大家能夠真正行動起來,做到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為應對氣候變化、為建設綠色家園貢獻一份力量”。
這一年,鄭保衛還組織項目中心團隊開展了首次“中國公眾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認知狀況調查”,這是世界范圍內第一份樣本量較為齊全的中國氣候變化公眾調查。鄭保衛指出,“開展這次調查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國公眾對氣候變化及相關議題的認知狀況,……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喚起公眾的氣候變化意識、提升公眾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促使公眾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2017年,項目中心開展了新一輪中國公眾氣候變化認知狀況調查,并發布了調研報告,進一步更新和完善了相關數據。
2013年,項目中心配合國家設立的第一個“低碳日”,組織開展了“中國城市公眾低碳意識及行為調查”,并發布了《四類低碳人:中國城市公眾低碳意識及行為調查報告》。在報告發布會上,鄭保衛指出,“‘低碳日’的設立讓低碳意識真正落到民間,深入人心……我們選在第一低碳日前開展這次調研,希望通過我們的調查來掌握普通老百姓對低碳的了解程度”。
總之,在項目中心成立以來的十余年里,鄭保衛以其特有的感召力和豐富的人脈資源,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氣候傳播實踐推廣和理論研究的行列之中,逐漸凝聚起一支有理想、有熱情、有能力的氣候傳播研究隊伍。鄭保衛組織的這一系列活動引起了國內外公眾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推進了我國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走向社會,深入民間,可以說鄭保衛是推動中國氣候傳播真正形成“氣候”的積極行動者。
三、精于傳播:推動氣候傳播邁向世界舞臺
十余年來,鄭保衛以其開闊的視野和寬廣的胸懷,孜孜不倦地推動中國氣候傳播邁向世界舞臺,為促進氣候變化全球治理作出了巨大努力,使中國氣候傳播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1.加強國際交流,擴大中國氣候傳播國際影響力
自2010年至2019年,鄭保衛率領團隊核心成員,連續10年先后參加了坎昆、德班、多哈、華沙、利馬、巴黎、馬拉喀什、波恩、卡托維茲、馬德里歷屆聯合國氣候大會,并連續在大會舉辦地主辦了10場氣候傳播國際邊會。在這些邊會上,鄭保衛不遺余力地闡述中國立場,傳播中國聲音,對推動中國氣候傳播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貢獻。
事實上早在2011年,鄭保衛就為項目中心確立了“兩路并進、雙向使力”的行動策略,此后,他一直帶領團隊成員有意識地與國際社會接軌,積極活躍在國際舞臺上,除了參加聯合國氣候大會、舉辦氣候傳播國際邊會、參加國際研討會等外,還與國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聯系,開展合作。
2012年4月,鄭保衛率領項目中心成員應邀訪問美國耶魯大學,與安東尼教授領導的該校氣候傳播項目團隊建立正式科研合作關系。當年,雙方便在聯合國氣候大會舉辦地共同主辦了“中美印三國公眾氣候變化認知狀況與氣候傳播”邊會,開啟了項目中心國際科研合作的進程。2013年雙方又共同在北京舉辦了“2013氣候傳播國際會議”,為中外氣候傳播學者加強聯系、開展合作搭建起一座友誼之橋,為中國氣候傳播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礎。
2012年12月,在《中國公眾氣候變化認知狀況調查報告2012》正式發布不久,鄭保衛帶領團隊將該報告的主要結論在多哈氣候傳播國際邊會上發布,受到了媒體、官員和學者廣泛關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在會上引用項目中心的調查數據肯定中國的氣候變化工作,擴大了中國的影響力。
“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治理的熱點問題之一,因此氣候傳播戰略研究也不應該僅限于一個國家的研究,而應該尋求國際合作與經驗分享,以提升各國氣候傳播的能力,增強氣候傳播的效果,真正讓氣候變化信息能為各國公眾所接收,從而促使他們積極地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這是鄭保衛在2013年華沙聯合國氣候大會“氣候傳播戰略研究”邊會上發表的真知灼見,也是這些年來他在國際上積極行動、加強氣候傳播國際交流的真實寫照。
2014年4月,鄭保衛應邀到歐洲學院訪問,并出席歐洲學院舉辦的“中國改革對歐洲和世界的影響”研討會,就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問題發表了題為“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演講,提出了樹立“五位一體”(即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的大生態文明建設觀,以及全社會生態文明建設觀和生態文明建設傳播觀等重要觀點。
同年,受中歐社會論壇的委托,鄭保衛教授與中山大學周永章教授共同作為《中歐民間社會應對氣候變化共識文本》起草委員會的總指導,率領團隊起草了該文本。12月,鄭保衛應邀出席在巴黎舉行的第四屆中歐社會論壇氣候變化大會,在大會發言中代表中國學者介紹了該文本的起草過程及主要內容,強調了中歐民間社會協作合力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
2015年,在巴黎舉行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大會是備受矚目的一次會議,國際社會期盼它能夠通過一個具有法律效應的文件,推進氣候變化全球治理工作。懷著同樣的期盼,鄭保衛率領團隊出席了這次會議,并在中國角主辦了“氣候傳播與公眾參與”氣候傳播國際邊會。鄭保衛在大會發言中指出,從哥本哈根到巴黎,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堅力量,要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必須秉持“氣候正義”理念,要營造一個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全球氣候治理環境。
2019年12月,項目中心在馬德里聯合國氣候大會新聞發布廳舉行了“中國氣候傳播十年新聞發布會”,鄭保衛教授作為新聞發言人介紹了中國氣候傳播十年來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在最后,他不無感慨地說:“目睹了中國政府在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從‘參與者’到‘貢獻者’,再到‘引領者’的過程,以及中國媒體、NGO、企業參與氣候變化全球共治所做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效,這使我們感到無比幸運和自豪”。
2.重視媒體引導,提高媒體氣候變化議題傳播力
作為在新聞與傳播領域深耕多年的學者,鄭保衛教授十分了解新聞傳播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格外重視發揮媒體在氣候傳播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他將新聞媒體定位為“氣候變化議題的設置者、氣候變化知識的解釋者、氣候變化談判的助推者、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溝通者”。他尤其強調發揮媒體在氣候傳播中的引導作用,在他提出的“五位一體”的行動框架中,便將媒體定位為“引導者”的角色。他認為媒體不僅要引導好公眾,同時應該在各行為主體之間起到溝通作用,使其形成合力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為提高媒體氣候變化議題在國內外的傳播力,鄭保衛帶領團隊一方面通過組織記者培訓,提高媒體對氣候變化議題的設置能力、傳播技巧等,從而掌握話語權;另一方面不斷接受媒體專訪,參加或舉辦媒體活動,通過各種媒體渠道傳播來自中國學者的聲音,擴大中國氣候傳播的影響力。
2010年11月,為了幫助即將參加坎昆聯合國氣候大會的記者更好地認識自身的角色定位,掌握科學的氣候傳播技巧與方法,從而為推動國際氣候談判發揮更大的作用,鄭保衛聯合相關機構為將要出行的記者舉辦了“通往坎昆氣候傳播高級研修班”。來自中國新聞社、《南方周末》《新世紀周刊》《第一財經日報》《南方都市報》、新浪網、騰訊網、網易等媒體機構的30余位記者參加了研修班,受到了一次專門訓練。
2014年3月,受中國氣象局邀請,鄭保衛作為訪談嘉賓參加了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和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等單位共同組織的《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電視節目錄制。鄭保衛和幾位訪談嘉賓與主持人宋英杰就青年人如何認識天氣和氣候,如何增強氣候變化意識,如何參與減緩、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等問題展開了討論,受到了與會青年代表的好評。
同年8月,鄭保衛應邀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就“中國氣候變化傳播與公眾參與”問題接受訪談。在訪談中,他圍繞我國公眾氣候變化認知狀況、加強公眾氣候變化教育與傳播、我國氣候傳播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現狀、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今后努力方向及目標、提升民眾應對氣候變化參與度,以及國外應對氣候變化做法與經驗等問題發表了看法。
2015年4月,項目中心聯合國家氣候戰略中心等多家單位,共同舉辦了2015年度“應對氣候變化媒體課堂”,組織媒體記者參加集訓和研討。鄭保衛在致辭中希望新聞工作者提升水平和能力做好氣候傳播工作,更好地為實現氣候變化全球共治的目標貢獻力量。他強調,氣候傳播需要充分發揮政府、企業、NGO、媒體和公眾的各自功能,新聞媒體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傳播氣候變化科學知識和政府政策措施,推動企業、NGO和公眾積極參與等可以發揮重要的橋梁作用。
自2011年以來,鄭保衛教授先后接受中國新聞網、人民網、《中國青年報》和《中國經濟導報》等多家媒體專訪。在受訪時他多次呼吁:增強媒體氣候變化報道的意識和能力;增強公眾在應對氣候變化、加強氣候傳播方面的參與度;讓中國氣候傳播研究走向世界、落到民間;讓氣候傳播真正“形成氣候”,等等。通過媒體報道,他的這些聲音得以廣泛傳播,從而引起社會各界對氣候變化和氣候傳播的關注、響應和支持,對促進社會共識的形成、推動公眾的積極參與產生了重要影響。
四、苦于求索:助力氣候傳播躋身科學之林
作為一個學者,鄭保衛教授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氣候傳播在理論上更具學理性和科學性。這些年他帶領團隊成員對氣候傳播相關問題展開了系統的理論研究,發表了數十篇學術論文,出版了多部學術著作,并且申報了氣候傳播領域第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一定影響,為氣候傳播躋身科學之林奠定了基礎。
1.從第一部學術著作到第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
2010年4月,項目中心一成立便啟動了第一個氣候傳播研究項目“后哥本哈根時代政府、媒體、NGO角色及影響力研究”。項目組成員在鄭保衛指導下對參與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中國政府官員、媒體記者和NGO人士進行訪談,最終整理形成了四份分報告和一份總報告,分別提交給了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等政府部門,以及新華社等媒體及NGO機構,供其作為改進氣候傳播工作的參考。
2011年,鄭保衛教授組織李玉潔、王彬彬等團隊成員對氣候傳播理論及知識體系展開探討和研究,并趕在年底德班聯合國氣候大會前出版了《氣候傳播理論與實踐——氣候傳播戰略研究》(中英文對照本)一書。該書作為我國第一部研究氣候傳播的理論著作,對氣候傳播的產生與發展、內涵與類別、原則與理念、受眾與效果、技巧與方法等一系列基本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建構了氣候傳播學基本理論框架和知識體系,為深入開展氣候傳播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此書在當年聯合國氣候大會期間舉行了首發式,受到了中外學者的好評。
2014年11月底,為迎接翌年第21屆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召開,項目中心與中歐社會論壇聯合舉辦了“展望巴黎 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研究成果發布會”。會上發布了《氣候變化與綠色轉型》《論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氣候傳播心理學》(中譯本)和《中國中小學生氣候變化及環境意識調查報告》等新書及報告。
其中,鄭保衛主編的《論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一書,不僅從氣候傳播戰略與策略研究、氣候傳播主體及效果研究、氣候傳播公眾研究、氣候傳播文本研究四個方面展現了項目中心成立五年來所取得的學術成果,并且收錄整理了《中國公眾氣候變化認知度調查報告》和《四類低碳人報告》,以及人民網、中國新聞社、《瞭望》《中國青年報》等主流媒體的訪談文章和新聞報道等,客觀反映了我國氣候傳播理論研究五年來所走過的路程和所取得的成績。項目中心團隊翻譯的,由哥倫比亞環境決策研究中心編著的《氣候傳播心理學》(中譯本)一書,將國外的研究成果介紹到中國,為我國科學家、記者、教育工作者和感興趣的公眾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有效開展氣候傳播提供了實用指南。
2017年,鄭保衛主編的《綠色發展與氣候傳播》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選錄了2016年12月舉辦的“綠色發展與氣候傳播”研討會上的部分論文及相關文章,匯集了眾多專家學者的學術思考和研究成果。內容涉及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領域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問題,包括如何界定氣候傳播與環境傳播、生態傳播、低碳傳播、綠色傳播等相關概念的關系;如何建構我國氣候傳播理論體系與知識體系;如何創新氣候傳播合作模式、完善氣候傳播策略方法、建立有效氣候傳播機制;如何推動低碳轉型與綠色發展、提升扶貧減貧可持續性與有效性,以及如何維護氣候正義等。該書多視角、全方位地展示了國內氣候傳播研究領域的最新學術成果,進一步厘清了氣候傳播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力圖為建構我國氣候傳播理論體系,推動氣候傳播社會實踐良性發展,為減緩、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促進氣候變化的社會共治與全球治理提供理論思考和策略建議。
2019年7月,由鄭保衛在廣西大學主持申報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理念背景下我國氣候傳播的戰略定位與行動策略”,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立項,這是全國氣候傳播研究獲得的第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這一項目的成功申報,使得氣候傳播研究在國家社會科學領域提高了研究層次,擴大了學術影響,走上了更高平臺。9月,該項目開題論證會在廣西大學舉行,鄭保衛邀請了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李希光教授、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潘進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對外宣傳處原處長詹安玲等擔任開題專家。專家們對該項目的高站位、寬視野,扎扎實實的研究內容和嚴謹有效的研究方法,以及項目組成員在開拓氣候傳播研究,服務國家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宏大戰略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
2020年5月,正值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成立十周年,在此期間,由鄭保衛主編的《從哥本哈根到馬德里:中國氣候傳播研究十年》一書出版。該書以時間為序,以項目中心核心成員參與和經歷的從丹麥哥本哈根到西班牙馬德里11屆聯合國氣候大會為主線,回顧了項目中心組建十年來所經歷的重大事件,展現了項目中心在不同階段的經歷與成績。正如此書第七章所列舉的那樣,項目中心十余年來在學術領域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科學界定氣候變化及氣候傳播的內涵;準確闡釋氣候傳播的研究定位;積極推動氣候傳播成為社會共識與全民行動”。在這些貢獻中,鄭保衛教授功不可沒,所發揮的引領、推動作用人所共見。
2.從“氣候傳播”到“氣候與健康傳播”
2010年5月,在項目中心舉辦的首屆氣候傳播研討會上,鄭保衛正式提出了“氣候傳播”這一概念。當時有人提出,用“環境傳播”就可以涵括“氣候傳播”了。鄭教授則認為,“氣候傳播”的概念要比“環境傳播”的內涵豐富得多。他引用胡錦濤“氣候問題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但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的論斷,認為氣候問題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系,由此推論氣候傳播所涉及的不僅僅是環境傳播問題,而是范圍更大的發展傳播問題。
他解釋道:“所謂‘氣候傳播’,我們理解,它作為一種傳播現象,是將氣候變化信息及其相關科學知識為社會與公眾所理解和掌握,并通過公眾態度和行為的改變,以尋求氣候變化問題解決為目標的社會傳播活動。簡言之,氣候傳播是一種有關氣候變化信息與知識的社會傳播活動,它以尋求氣候變化問題的解決為行動目標。”這應當是中國學術界首次采用并正式闡釋這一概念,也是首次將“氣候傳播”納入學術研究的范疇。
為解決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中的公平與公正問題,2015年12月,鄭保衛在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氣候傳播邊會上,專門就 “氣候正義”問題作了闡述。他明確提出,所謂“氣候正義”,是指因氣候所帶來的利益和福祉應公平地分配給全體社會成員;全體社會成員無論種族、膚色、性別、國籍,均享有平等參與氣候變化事物的權利;氣候變化所帶來的不利后果應由全體社會成員公平承擔。這是項目中心第一次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提出并闡釋“氣候正義”的概念。
2017年4月,鄭保衛教授在《采寫編》雜志“氣候傳播”專欄連發兩篇文章,專門對“氣候變化”“氣候傳播”和“氣候正義”等概念及其相互間關系進行解讀,產生一定學術影響,尤其是《“氣候變化”和“氣候傳播”相關概念解讀》一文獲得了較高下載量和引用量。
打通“氣候變化”與“疾病健康”的關系,也是鄭保衛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早在2015年,他就在考慮如何把氣候傳播與健康傳播融通起來,把“美麗中國”與“健康中國”建設聯系起來,并在2016年底的摩洛哥馬拉喀什聯合國氣候大會氣候傳播邊會上明確表述了這一想法。在他看來,氣候變化所涉及的“美麗中國”建設,與疾病健康所涉及的“健康中國”建設都是國家發展戰略布局中的重要目標,如何找到兩者的契合點,將其聯系和融通起來,引領公眾通過關注疾病健康來關注氣候變化,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2017年12月,鄭保衛教授受聘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在作學科布局和科研規劃時,他了解到學院的吳海榮教授一直在做健康傳播研究,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擁有很多學術資源。鄭保衛想,如果把自己的氣候傳播研究資源與吳海榮教授的健康傳播研究資源整合在一起,成立一個聯合研究機構,一定會在打通兩個領域的研究方面獲得突破,取得成果。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鄭保衛指導倡建的“廣西大學氣候與健康傳播研究中心”于2018年3月正式成立。氣候傳播之花終于香飄桂苑,在廣西大學生根發芽,由此開辟了氣候傳播與健康傳播融合研究的新領域。
在同年10月舉辦的首屆氣候與健康傳播研討會開幕式致辭中,鄭保衛將“氣候與健康傳播”定義為:將氣候變化影響人類健康的信息及相關科學知識向社會與公眾傳播并使其理解和掌握,并通過公眾態度和行為的改變,以尋求氣候變化問題的解決,維護人類健康福祉的社會傳播活動。
另外,鄭保衛認為,只有培養中國自己的氣候傳播專業人才,才能在學術方面有所建樹,才能與國際同行更好地開展全方位對話與合作。因此,他從2012年開始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增加了“氣候傳播”專業方向,定向招收博士生。這些年王彬彬、張志強和楊柳三人先后考入人大新聞學院,師從鄭保衛教授攻讀博士學位。他們都來自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一線,并且分別來自社會組織、政府部門和新聞媒體,正好代表了作為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行為主體的最關鍵的三方。他們分別從氣候傳播與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政府氣候傳播角色定位及其傳播方略、媒體氣候傳播角色定位及其傳播策略等角度設計各自的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并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寫作,不但豐富了項目中心的研究成果,也使自己成長為該研究領域的專家。
總之,與“氣候傳播”相關聯的一系列概念不斷演變和拓展的背后,是中國氣候傳播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不斷充實和完善的過程。十余年來,鄭保衛教授為中國氣候傳播不斷求索、辛勤耕耘、搖旗吶喊,對中國氣候傳播的形成發展、理論創新和實踐推廣產生了重大影響,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第一部學術著作到第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從“氣候傳播”到“氣候與健康傳播”,項目中心團隊在鄭保衛指導下苦心求索,潛心研究,使得氣候傳播的學術影響不斷擴大、研究層次不斷提高,從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到一步步躋身于科學之林,為氣候傳播理論和知識體系構建付出了不懈努力,使氣候傳播逐漸成為一門顯學,真正形成了“大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