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hare.gmw.cn/reader/2022-09/22/content_36042407.htm
廣西是我國的林業大省,人工林面積居全國之首,森林覆蓋率62.55%,木材產量幾近全國總量之半,林業產值2021年達8487億元,居全國第二,國家戰略儲備林數量全國第一,廣西林業產業對保障我國木材戰略安全及對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為助力林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與生態協調發展,“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同步增長,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近年來,廣西大學以“多維融合” 改革新林科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復合型人才,支撐未來綠色低碳發展的要求和目標。

項目負責人符韻林指導學生創新課題研究
建設壯美廣西,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需要創新驅動發展,需要復合型人才的支撐。為此,廣西大學林學院開展了《地方高校面向區域戰略發展多維融合新林科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新林科教學改革。通過多維融合,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了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成果顯著。
多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構建了林生、林農、林工深度交叉融合的復合型新林科人才培養體系。專業交叉,學科互融,多學科專業知識匯聚,增強創新意識,強化新發展理念。堅持立德樹人,講述傳奇林業人,培養新型涉林人才懂桂擁桂、知林愛林情懷。教育學生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培育適合廣西發展的速生優質林木,為木材戰略安全與新生態壯根。
一直以來涉林專業開展實驗教學難度大,教改著眼于信息化實驗教學改革,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VR)、三維可視化仿真技術和多媒體交互技術等,創建了76個虛擬仿真實驗,虛實結合,能實不虛,填補了涉林專業實驗的短板。
標本實物與數智結合也是教改的一大亮點,廣西大學林學院以名列全國前茅的廣西大學植物標本館和木材標本館為對象,通過數字化,構建了林木標本數字化資源庫。建立了依據樹木形態特征、木材特征多項指標判定樹木種類系統,實現在線智能測試,開展了虛擬仿真實驗、線上線下結合等教學形式,開設了珍稀樹木認識、紅木識別等多個在線智能測試實驗。

林木數字化資源庫
線上線下融合,催生了課堂新形態,使“水課”變成了“金課”,學生上課積極性大增,知識結構獲得了大幅提升。建成了國家一流課程木與人類文明、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木材學,廣西一流課程紅木文化,廣西課程思政示范課木與人類文明等。
科教融合,科研與教學深度融合也是教改的重要內容,廣西大學林學院將最新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教材、課件、實驗等教學內容。學生參與科學研究,本科生進入導師的科研團隊參與科研訓練,提升創新能力。產教融合,教學與生產深度融合,強化現代林業技術學習,課程實習、綜合實習、畢業論文等實踐環節放到企業進行,企業派出實踐教師,“雙師”指導。
通過多維融合,復合型涉林人才質量全面提升。成果實施后讀研率顯著提升,從2019年開始后大幅度增加,2022年達45.5%。學生作品由難獲獎,至獲得國家級獎勵4項,省部級獎勵14項,其中金獎1項、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學生就業率上升,總體保持在90%左右的較高就業率水平。專業獲得了大量教學獎勵或質量工程項目,國家級9項,省部級26項。建成的國家一流線上課木與人類文明,選課高校810所,學生51934人;廣西一流線上課紅木文化,選課高校62所,學生14308人。
近日,教育部《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發布,提出要加快布局建設一批具有適應性、引領性的新農科專業,加快培養急需緊缺農林人才,廣西大學林學院的《地方高校面向區域戰略發展多維融合新林科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新林科教學改革,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及創新能力,也為新農科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方法、新路徑,為我國新農科發展培養儲備人才貢獻了重要力量。